长调、马头琴、呼麦并称为“草原文化三宝”,是蒙古族最典型、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表现形式。内蒙古艺术研究所所长乔玉光说:“长调申遗成功,呼麦申遗是非常自然的事。” 2009年9月30日,被誉为世界音乐界“天籁之音”的中国蒙古族呼麦,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会议批准的7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,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这是继蒙古族长调民歌之后,内蒙古第二个成功入选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》的项目。
呼麦始终没有失传,一直在内蒙古地区民间传承
由我区申报的蒙古族传统喉音艺术呼麦申遗成功,很多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都感到非常诧异。按照规定,申报人类非遗代表作有一个先决条件:所申报的项目在申报地区一直以原生态形式传承,且没有失传。然而,一些人们一直认为,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呼麦曾经在内蒙古失传了近一个世纪,上世纪90年代才从蒙古国引进。是这样吗? 面对外界的质疑,呼麦申遗团队揭开了其中的“奥秘”。
呼麦是蒙古族古老的民族歌唱形式,纯粹利用人的发声器官,同时唱出两个声部,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,是世界上颇为少见的“喉音艺术”,被誉为“蒙古族民间音乐的活化石”。20世纪90年代,呼麦的一种形式——带有“哨音”的“高音呼麦”,从蒙古国传入内蒙古后迅速流行。这个被蒙古国称之为呼麦的具有浓郁蒙古民族特色的神奇艺术,逐渐引起中国人的广泛关注。 正当越来越多的人欣赏、学唱从蒙古国传来的呼麦时,在锡林郭勒草原的深处,当地牧民也在表演一个叫“潮尔道”的民间艺术。“潮尔道”也是蒙古民族独具特色的多声部演唱方式,由两人或多人进行演唱,其高声部是著名的长调,而低声部则是一种被称为“潮尔”的中低音伴唱形式。 这种听起来与蒙古国的呼麦相似,但没有“哨音”的“潮尔”音乐,引起了乔玉光的注意。“潮尔”是不是呼麦的一种?乔玉光带领他的团队,查阅了大量资料,开始对呼麦的概念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研究,最终确定:在锡林郭勒草原北部世代流传的“潮尔”就是呼麦,更确切地讲,是低音或中音呼麦。
蒙古国的呼麦、新疆阿尔泰山蒙古族中流传的“浩林潮尔”与内蒙古“潮尔道”中的“潮尔”,是同一种艺术形式,呼麦一直在内蒙古地区民间传承。由于内蒙古的呼麦一直没有从“潮尔道”中独立出来,这样就造成了相关研究的缺失,致使人们普遍认为呼麦在内蒙古地区已经失传。
抢救保护呼麦非常紧迫,能够承担传承人重任的歌手凤毛麟角
“现如今能够承担呼麦传承人重任的歌手凤毛麟角,人亡艺绝的事情时有发生。抢救保护独具特色的内蒙古原生性呼麦的任务迫在眉睫,刻不容缓。 ”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、内蒙古呼麦协会会长,呼麦演唱家胡格吉勒图说。 所幸的是,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,2006年5月20日,蒙古族呼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并组织实施5年保护计划。自治区文化厅厅长王志诚表示:内蒙古将严格按照呼麦5年保护计划,进行呼麦的田野调查、加强理论研究、实施传承人保护行动、健全完善保护管理机构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、举办呼麦演出和比赛、加大对呼麦的宣传和建立专业数据库等工作,全力推动蒙古族传统文化瑰宝——呼麦的传承与发展。
蒙古国把呼麦称为“国宝”,中国将呼麦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,图瓦人则把呼麦视为民族的魂。几乎所有拥有这种传统唱法的国家,都把呼麦的发掘和研究列入国家艺术重点学科。
今天的欧洲已经有了成熟完善的呼麦保护组织,美国也有了“图瓦之家”这样的协会,以及呼麦学校。 呼麦是中国、蒙古国、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共同享有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象征,与蒙古族长调民歌、马头琴并列为蒙古族最典型的文化表现形式,是蒙古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生动艺术表现。呼麦主要分布在中国(内蒙古、新疆地区)、蒙古国和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蒙古族聚居区,各自具有不同的风格与特点,相互影响,相互交融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、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,呼麦的生存和传承面临巨大的挑战。保护呼麦,对于保护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、促进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、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。
民族元素与现代元素有机融合,保留原生态与借助院校教育发展